采礦權和探礦權的區(qū)別
發(fā)布時間:2017年11月28日 11時48分
對于同一個礦產地,說起采礦權,人們總覺得它的價值要高于探礦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法律的層面上,探礦權和采礦權是有區(qū)別的;但在經(jīng)濟的層面上,探礦權與采礦權并無區(qū)別。
首先我們需要引入礦產資源資產(以下簡稱礦資產)的概念,它同這宗資產是在探礦權名下還是在采礦權名下無關。譬如說有一宗煤炭資源的礦產資源資產,經(jīng)評估其價值為2000萬元,那么不論該資產是作為探礦權出讓,還是作為采礦權出讓,其價值均應為2000萬元。
正是因為在我國的礦產資源法規(guī)體系中沒有引入礦資產的概念,而是用礦業(yè)權代表礦資產,具體講是用探礦權和采礦權代表礦資產,這就使得“礦業(yè)權”一詞具承擔了雙重責任:其一是礦產資源的法律保障,其二是礦產資源的資產實物?;谶@種把礦產資源的法律屬性和經(jīng)濟屬性混合成一個詞的現(xiàn)實,于是“礦業(yè)權”既作為一種權屬在政府部門審批,又作為一種資產在市場上轉讓,但到底在什么情況下礦業(yè)權是權力的代表,什么時候是資產的代表,人們很難說得清楚。在許多情況下是其權力屬性與資產屬性混在一起,從而導致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混在一起,不利于政府清晰地執(zhí)行其礦產資源的行政審批和資產監(jiān)管職能。
國外礦業(yè)權和礦產資源資產是兩個概念,用兩個名詞來表示。礦業(yè)權(mining title 或 mining right)是對某一特定礦產地開展礦業(yè)活動的法律保障;礦資產(mineral property)是在該礦產地中的礦產資源實物,包括資源/儲量、礦床、礦體、礦化、異常、遠景區(qū)等,對它們應進行了圈定和評估。礦資產有兩個基本權屬主體:所有者和使用者。在我國,所有者是國家,使用者是企業(yè)。按照國外慣例,從礦業(yè)公司(使用者)的角度,礦資產等于該礦產地的全部價值減去權利金及其他形式的礦產資源所有者提取部分。假定該礦產地的全部價值為Q,國家作為所有者占有P,礦資產R=Q-P。R是礦資產,而礦業(yè)權是對R進行法律保護。礦業(yè)權通過行政審批獲得,礦資產通過市場機制運轉。一般說來,礦業(yè)權人是全部礦產資源資產價值Q的發(fā)現(xiàn)者,但他擁有只是Q的一部分,即礦資產R,因為它必須對所有者有所支付。站在國家的角度,P是國家(所有者)擁有的實際資產。Q是國家和企業(yè)共同擁有的資產,國家有權從政策和法規(guī)的角度進行宏觀調控,但不能進行微觀處置。國家還應對Q的實物形態(tài)進行宏觀調控,以保障國家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健康運行。我國由于權屬和資產使用同一個名詞,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混淆了Q、P、R之間的資產關系。
有了礦業(yè)權和礦資產兩個名詞,就知道從資產的角度來看,為什么探礦權資產和采礦權資產沒有區(qū)別了?,F(xiàn)在我們先不用考慮一個礦產地被授予的是探礦權還是采礦權,僅看它的資產由什么構成,值多少錢。例如,某礦產地有1000萬噸煤的控制儲量,還有2000萬噸煤的推斷資源量,還有一塊30km2找煤遠景區(qū),經(jīng)評估,這三項價值1億人民幣。那么,該礦資產的價值就是1億人民幣。只要沒有進一步的地質勘查工作投入,那么,不論礦業(yè)權人被授予的是探礦權還是采礦權,該礦產地價值就是1億人民幣(當然允許不同評估方法有差異)。我們這里討論的是所謂“二級”市場的礦資產價值問題。[NextPage]
對于“一級市場”,這時候指的是國家的礦資產而非企業(yè)的礦資產。國家的礦資產用P表示。由于P具有多種形式,一部分通過市場運作一次性獲取,另外部分可能通過權利金由政府部門逐年收取,因此在估計P的價值是要明晰二者的關系。P和R都來源于Q,因此Q定了,P和R實際上就是一個政策調控問題:國家多得一點還是企業(yè)多得一點,取決于國家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需求和對礦業(yè)開發(fā)的政策走向。同樣,P一旦評估出來,不管是在探礦權名下,還是在采礦權名下,它的價值是不變的。但是在實際的“一級市場”資源出讓操作中,人們總覺得探礦權價款比采礦權價款低了許多,于是讓評估機構再按采礦權評估一次,從而獲得一個更高的價款。如果一個評估機構對同一個礦產地評估出的探礦權價款和采礦權價款差別很大,這就違背了資產評估的基本原則。同一個對象怎么會評估出兩個價值呢?究其原因,是對礦資產評估不到位或對礦資產的期望值過高造成的。假定評估出的采礦權資產價值是合理的,則表明對探礦權資產評估過低,其礦資產的評估不到位;假定評估出的探礦權資產價值是合理的,則表明出讓者對礦資產的主觀期望值過高,希望通過按采礦權進行資產評估提高該礦資產的價值,應該合理地降低期望值,實事求是地進行礦資產定價。因此,根本不存在通過人工方式將探礦權升級為采礦權來提高礦資產的價值問題。
將探礦權價款改為采礦權價款出讓,是違背礦產資源法的。提出探礦權或采礦權的主體應該是申請者(礦山企業(yè)),而不是政府部門。政府部門的任務是對企業(yè)申請的探礦權或采礦權進行審批:如果符合申請條件,就批準;否則就不批準。企業(yè)申請?zhí)降V權或采礦權要遵照兩權的申請要求和有關規(guī)范、標準,包括礦產資源法規(guī)、資源/儲量分類、可行性研究要求和環(huán)境評價規(guī)定等,申報必要的材料,進行說明和論證。如果由政府來選擇兩權,那么是否也由政府按照上述法規(guī)、規(guī)范標準來進行它所選定的礦業(yè)權類型準備材料和進行技術經(jīng)濟論證呢?政府顯然不應做,也做不到這一點。因此,是申請?zhí)降V權還是采礦權,涉及地質勘查和礦山開發(fā)階段的一系列基本規(guī)律,不是隨意主觀確定的,政府應該把自己定位為兩權的審批者,而不是兩權的提出者。
還需要指出,在國外,礦資產(mineral property)和礦業(yè)資產(mining property)是不同的:礦資產是指地下的礦產資源實體,包括資源/儲量、礦床、礦體、礦化、異常、遠景區(qū)等;礦業(yè)資產包括全部礦資產,此外還包括采礦坑道系統(tǒng)、采礦裝備、選礦設備及廠房、實驗室、動力系統(tǒng)、行政管理設施等。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礦資產是一種有形資產,在國外礦業(y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均把礦資產(資源/儲量等)列入有形資產(tangible assets)。如把礦業(yè)權作為資產的代名詞,則人們容易將其誤認為是一種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因為權力往往可以構成無形資產。從這個意義上講,也需要將礦業(yè)權與礦資產兩個詞分開使用。
為了在礦產資源管理中準確地表述礦產資源的法律屬性和資產屬性,建議在礦法修改中確立以下術語:
礦業(yè)權(mineral right),分兩級:
-- 探礦權(exploration right)
-- 采礦權(exploitation right)
礦產資源資產(mineral property),不分級。
這樣,在涉及法律的場合,使用“礦業(yè)權”一詞;在涉及經(jīng)濟的場合,使用“礦產資源資產”一詞。這就同國際的表述方式接了軌,涇渭分明,避免了一詞兩用帶來的問題。
貴州礦業(yè)權資產評估公司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